跳转至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引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六、七卷为《资本论》第一、二、三卷。《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伟大成果,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规律;根据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论证了资本主义被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这部著作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论》内容极其丰富,除经济学内容外,还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以及有关政治、法律、历史、教育、道德、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精辟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主要研究资本直接生产过程中包含的各方面的关系。第一版于 1867 年在汉堡出版,分为六章。第一版出版后,马克思对内容和篇章结构作了修订,1872-1873 年以分册形式出版了第二版,分为七篇二十五章。

在《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中,马克思论述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指出: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贯穿全书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马克思在建立《资本论》的理论体系时,使用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方法。

在第一篇中,马克思研究了商品和货币,他从分析商品开始,阐明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包含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各种矛盾的萌芽,指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的二因素根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生产价值,价值的实体就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商品生产的矛盾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马克思通过对价值形式的分析,揭示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指出:货币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货币的产生和使用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内在矛盾,转化为商品和货币这一外在矛盾;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最后产物,又是资本发展的最初表现形式。马克思还详细论述了货币的各种职能,批判了商品拜物教。

在第二篇至第六篇中,马克思论述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工资等理论,系统地阐明了剩余价值的直接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马克思论述了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是货币转化为资本,这种转化的决定性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指出:劳动力商晶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劳动力的价值等于生产和再生产工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它是价值的源泉;雇佣工人在劳动中创造的价值除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外,还有剩余,这些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马克思认为,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种特殊历史阶段上的社会生产关系。

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雇佣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出自己劳动力的等价,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出剩余价值。马克思首次区分了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和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指出它们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中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不变资本只把价值转移到产品上,只有可变资本才不仅生产出劳动力价值的等价,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这样,马克思就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马克思还分析了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靠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剩余价值,这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另一种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劳动力价值来增加剩余价值,这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时,马克思考察了资本主义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指出机器大工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合适的技术基础,并对此作了深入的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工资的本质,指出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强调工人在劳动中所创造的价 值实际上大于劳动力的价值,工资只是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部分。

在第七篇中马克思论述了资本的积累过程,阐明了资本是怎样从剩余价值中产生的,揭示了资本积累的本质、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他考察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指出:简单再生产是以原有规模不断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过程,它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扩大再生产是通过剩余价值不断资本化而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过程。他认为,从生产的不断循环中,可以看清可变资本不是资本家自己的预付,而是工人在以前的生产周期中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家的全部资本,不管最初来源如何,经过若干再生产循环之后都会成为被逐年占有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同时是资本主义关系的再生产,再生产过程一方面生产出物质财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另一方面生产出除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的无产者,他们注定要受雇于资本家。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在这一过程中,资本积累得越多,生产越扩大,就越能更多地积累,这样,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就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者对自己的劳动产品拥有所有权,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所有权对资本家来说表现为占有他人无酬劳动的权力。他还指出,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的发展,用于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不断增大,用于雇佣工人的可变资本不断相对缩小,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必然造成过剩人口,形成庞大的产业后备军,这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马克思列举了产业后备军的各种存在形式,指出产业后备军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也是这种生产方式发展的条件。

本篇最后考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马克思用铁的事实证明,历史上劳动者被剥夺生产资料的过程决不是田园诗般的过程,而是用血与火的文字载入史册的过程。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必将经历一种否定的否定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马克思强调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马克思根据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本卷内容

序言和跛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