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Ⅱ(续)¶
关于以借贷货币资本形式进行的资本积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同现实的积累,即再生产过程的扩大相一致的问题,我们还没有探讨完。
货币转化为借贷货币资本,是一件比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本更简单得多的事情。但是,在这里我们必须把以下两点区别开来:
1. 货币单纯地转化为借贷资本;
2. 资本或收入转化为货币,这种货币再转化为借贷资本。
只有后一点,才能包含同产业资本的现实积累相联系的、真正的借贷资本的积累。
I. 货币转化为借贷资本¶
我们已经看到,只是由于和生产积累成反比而同生产积累有联系的那种借贷资本的堆积或过多,是能够发生的。这种情况发生在产业周期的两个阶段上:第一是在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这两种形式上的产业资本已经收缩,也就是危机以后周期开始的时期;第二是在已经开始好转但商业信用还不大需要银行信用的时期。在前一种场合,以前用在生产和商业上的货币资本,表现为闲置的借贷资本;在后一种场合,货币资本以不断增长的规模被使用,但利息率很低,因为现在正是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迫使货币资本家接受条件的时候。借贷资本的过剩,在第一种场合,表示产业资本的停滞,在第二种场合,表示商业信用对银行信用的相对独立,这种情况,是以货币回流顺畅,信用期限短,经营主要靠自有资本进行为基础的。依赖他人信用资本的投机家,这时还没有出场;用自有资本进行经营的人,距离近乎纯粹的信用经营还很远。在第一个阶段,借贷资本过剩,正好是现实积累的相反表现。在第二个阶段,借贷资本过剩同再生产过程的新扩大结合在一起,伴随着后者,但不是后者的原因。借贷资本的过剩已经减少,仅仅同需求相比还相对地过剩。在这两种场合,现实积累过程的扩大都会得到促进,因为在第一种场合同低廉的物价相结合的低微利息,以及在第二种场合同缓慢上升的物价相结合的低微利息,都会增加利润中转化为企业主收入的部分。在繁荣时期的顶点,当利息提高到平均水平的时候,情况更是这样,因为这时利息虽然增加了,但是还比不上利润的增加。
另一方面,我们已经看到,在没有任何现实积累的时候,借贷资本的积累,可以通过各种纯技术性的手段,如银行业务的扩大和集中,流通准备金或私人支付手段准备金的节约(因此,这些准备金在短期内就转化为借贷资本)而实现。虽然这种借贷资本——它因此又叫作“流动性资本”(floating capital)——始终只是在短期内保持借贷资本的形式(并且也只能用来进行短期贴现),但是它会不断地流入和流出。一个人把它提出,另一个人就把它存入。因此,借贷货币资本的总量(我们在这里说的完全不是定期若干年的贷款,而只是凭汇票和抵押品的短期贷款),实际上会在同现实积累完全无关的情况下增加起来。
《银行委员会》,1857 年(第 501 号。问:)“您认为,流动性资本是什么?〔英格兰银行总裁魏格林先生:〕这是一种可以用来进行短期贷款的资本……(第 502 号)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地方银行的银行券,以及国内现有的货币量。”——〔问:〕“根据委员会得到的报告,如果您认为‘流动性资本’就是能动的通货〔即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那么,这种能动的通货似乎不会发生很显著的变动吧?”〔但是,这种能动的通货是由谁预付的,是由货币贷放者,还是由进行再生产的资本家自己,这有很大的区别。——魏格林答:〕“我把银行家的准备金包括在‘流动性资本’中,这种准备金会发生显著的变动。”
因此,这就是说,会发生显著变动的是银行家没有再贷放出去,而是留作他们的准备金——其中大部分在存入英格兰银行时也成为该行的准备金——的存款部分。最后,这位先生说:“流动性资本”就是 bullion,即金银条块和金属货币(第 503 号)。十分奇怪的是,在货币市场上这种有关信用的费解的行话中,政治经济学上的一切范畴,都获得了另外的含义和另外的形式。在这种费解的行话中,“流动性资本”就表示“流通资本”——这后者当然是某种完全另外的东西——,而且还有,货币就是资本,金银条块就是资本,银行券就是通货,资本就是商品,债务就是商品,固定资本就是投在难于出售的证券上的货币!
“伦敦各股份银行……的存款,由 1847 年的 8850774 镑,增加到 1857 年的 43100724 镑…… 委员会现有的证据和证词,使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在这个巨大的金额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以前不能用于这个目的的源泉;在银行家那里开个户头并把货币存到他那里去的习惯,已经扩大到以前不能用于这个目的的许多源泉;在银行家那里开个户头并把货币存到他那里去的习惯,已经普及到从前不这样使用自己资本〈!〉的许多阶级。被地方私人银行〔不同于股份银行〕协会派去向委员会作证的该协会主席罗德韦尔先生说,在伊普斯威奇地方,在该区租地农民和零售商当中,这样做的人最近增加了 3 倍;几乎所有租地农民,甚至那些每年只付地租 50 镑的人,现在都有了银行存款。大量的这种存款当然要在营业上寻找出路,特别是被吸引到伦敦这个商业活动中心去,在那里它们首先被用在汇票贴现上,或用在给伦敦银行家的客户发放的其他贷款上。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因银行家自己对它没有直接需要,而转到‘票据经纪人’手里,‘票据经纪人’则把他们已经为伦敦及各地的人贴现过一次的商业汇票交给银行家,作为贷款的担保。”(《银行委员会》,1858 年第[Ⅴ页]第 8 号)
当银行家凭票据经纪人已经贴现过一次的汇票,贷款给这个票据经纪人时,他事实上为这种汇票进行了一次再贴现;但实际上,许多这种汇票已经由票据经纪人再贴现过了,而银行家用来为票据经纪人的汇票进行再贴现的货币,又被票据经纪人用来再贴现新的汇票。由此引起的结果是:
“膨胀了的虚假信用,是由融通汇票和空头信用制造出来的。这样的事情所以非常容易,是因为地方股份银行为这样的汇票贴现以后,把它拿到伦敦市场的票据经纪人那里去再贴现,并且单凭银行的信用,而不顾汇票的其他性质。”(同上,[第ⅩⅪ页第 54 号])
关于这种再贴现,以及关于借贷货币资本的这种单纯技术性的增加对信用欺诈所起的促进作用,《经济学家》的下面一段话是很有意思的。
“过去许多年间,资本〈即借贷货币资本〉在国内某些地区积累得比人们能够使用的程度更快,但在其他地区,资本的用途比资本自身增加得更快。当农业区的银行家找不到机会把存款有利地、稳妥地投到本地区时,工业区和商业城市对资本的需要却超过了银行家所能提供的规模。由于不同地区的这种不同情况,近年来一种从事资本分配的新型商行产生了,并且迅速发展起来。这种商行虽然通常叫作票据经纪人,但实际上是资本雄厚的银行家。这种商行的业务是,按约定的期限和商定的利息,从剩余资本找不到出路的地区的银行,吸收剩余资本,以及从各股份公司和大商行吸收暂时闲置的资金,并按更高的利息率,把这种货币借给对资本有更多需要的地区的银行;办法通常是对它们的客户的汇票再贴现……因此,伦巴特街就成了一个大中心,国内的闲置资本通过这个中心,就由不能有利地使用它的地方,转移到需要它的地方去;这种情形适用于国内各地区,也适用于处境与此相似的个人。这种业务原来几乎仅限于凭银行认为适合的抵押品来进行借贷。但是,随着国内资本的迅速增加,以及因银行的设立而带来的资本的日益节约,这种贴现公司所支配的基金已经变得很大,以致它们最初以栈单,后来以提单为担保来发放贷款。这种提单所代表的,是一种根本还没有到达的产品,虽然有时(即使不是经常地)以这种产品为担保的汇票已经签发给商品经纪人了。这种做法立即改变了英国商业的全部性质。伦巴特街这样提供的便利,大大加强了明辛街商品经纪人的地位;商品经纪人又把全部好处给予进口商人,后者已经十分广泛地享用这些好处,如果在 25 年前,凭提单甚至栈单为担保去借款,就会使一个商人的信用破产,但是近年来这种做法已经十分普遍,以致人们已经把它看作一种常规,而再不像 25 年前那样把它看作罕见的例外了。这个制度已经广泛推行,以致伦巴特街的巨额贷款,是凭那些以远方殖民地还在生长中的农产品为担保的汇票发放的。这种便利的结果是,进口商人扩大他们的国外营业,把他们以前营业用的流动性(floating)资本投放在最不可靠的部门,即他们不大可能或完全不能控制的殖民地种植园。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信用的直接锁链。在我国农业地区,积累的资本,作为小额存款存放在地方银行,并且集中在伦巴特街供人利用。但是,它首先被用来为我国各工矿地区的银行的汇票进行再贴现,以此扩大这些地区的营业;其次是被用来发放以栈单和提单为担保的贷款,为外国产品的进口提供更大的便利,使那些经营对外贸易和殖民地贸易的商行的‘合法’商人资本能够游离出来,从而用到海外种植园这种最不可靠的投资部门去。”(《经济学家》1847 年第 1334 页)
这就是信用的“美妙的”交错联系。农村的存款人以为自己只是在他的银行家那里存款,并且以为银行家贷款总是贷给银行家所认识的个人。他决没有想到,这个银行家会把他的存款交给伦敦一个票据经纪人去支配,对于这个经纪人的交易,他们两个都丝毫也不能控制。
我们已经看到,像铁路建筑那样大的公共企业,因为股东所缴纳的款项在实际使用前总会有一段时间留在银行手里,由银行支配,所以也能暂时使借贷资本增加。
但是,借贷资本的量和通货的量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这里所说通货的量,是指一个国家内一切现有的、流通的银行券和包括贵金属条块在内的一切硬币的总和。这个量的一部分,构成银行的数量不断变动的准备金。
“1857 年 11 月 12 日〈1844 年银行法暂停执行的日期〉,英格兰银行包括一切分行在内的准备金总额,只有 580751 镑;同时存款额为 2250 万镑,其中约有 650 万镑为伦敦各银行家所有。”(《银行法》,1858 年第 LⅦ页)
利息率的变动(撇开较长时期内利息率的变动或不同国家利息率的差别不说;前者由一般利润率的变动决定,后者由利润率之间的差别和信用发展上的差别决定),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给(假定其他一切条件,如信任的程度等等,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取决于以货币形式,即以硬币和银行券形式贷出的资本的供给;这种资本和产业资本不同,后者是以商品形式通过商业信用在再生产当事人本身之间进行贷放的。
但是,这种借贷货币资本的量,终究不同于流通货币的量,并且是不以后者为转移的。
例如,如果 20 镑每天贷出 5 次,那么就有 100 镑的货币资本被贷出,这同时还意味着这 20 镑至少已经 4 次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执行职能;因为,如果没有购买和支付作为中介,它就不会至少 4 次代表资本的转化形式(商品,其中也包括劳动力),从而不会构成一个 100 镑的资本,而只会构成 5 次各 20 镑的债权。
在信用发达的国家,我们可以假定,一切可供借贷的货币资本,都以存款的形式,存放在银行和货币贷放者手里。这个假定至少对整个营业来说是适用的。此外,在营业兴旺时期,在真正的投机尚未盛行之前,由于信用容易取得,信任不断增长,所以流通职能的大部分是通过简单的信用转移而完成的,无须金属货币或纸币介入。
在流通手段量较小时,是否能有巨额存款,仅仅取决于:
1. 同一货币所完成的购买和支付的次数;
2. 同一货币作为存款流回银行的次数。它反复执行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是通过它重新转化为存款来完成的。例如,一个零售商每周把货币 100 镑存到银行家那里去;银行家用它来支付工厂主存款的一部分;工厂主把它支付给工人;工人把它付给零售商;零售商重新把它存入银行。因此,零售商存入的 100 镑,第一,是用来支付工厂主的存款,第二,是用来支付给工人,第三,是用来支付给零售商自己,第四,是用来作为这个零售商的货币资本的另一个部分存入银行;所以,经过 20 周后,如果他自己没有动用这笔存款,他就已经用这 100 镑在银行家那里存入 2000 镑了。
这个货币资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闲置不用,只有从银行准备金的流入和流出中才能看出。因此,1857 年任英格兰银行总裁的魏格林先生得出结论说,英格兰银行的金是“惟一的”准备资本:
(第 1258 号)“照我看来,贴现率事实上决定于国内现有的闲置资本的总额。闲置资本的总额,则由英格兰银行的准备金代表,这种准备金事实上就是金准备。因此,当金流出时,国内的闲置资本的总额就会减少,从而余下的部分的价值就会提高。”——(第 1364 号)[纽马奇:]“英格兰银行的金准备,实际上是国内整个营业借以进行的中央准备或现金贮藏…… 经常影响这种贮藏或准备的是外汇率。”(《银行法报告》,1857 年)
进出口的统计材料,可以说明现实资本即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积累的规模。这些统计材料总是表明,对于英国工业的以 10 年为一个周期的发展时期(1815—1870 年)来说,前一个繁荣时期在危机以前的最高点,每次都作为下一个繁荣时期的最低点而再现出来,然后又上升到一个高得多的新的最高点。
大不列颠和爱尔兰在繁荣的 1824 年,出口产品的实际价值或申报价值是 40396300 镑。1825 年发生危机,出口总额降到这个数额以下,每年在 3500 万镑到 3900 万镑之间波动。1834 年再度繁荣,出口总额超过了以前的最高水平,达到 41649191 镑,在 1836 年达到新的最高点 53368571 镑。1837 年,出口总额又降到 4200 万镑,以致新的最低点已经高于旧的最高点,然后在 5000 万镑到 5300 万镑之间波动。1844 年恢复繁荣,出口总额增加到 5850 万镑,已远远超过 1836 年的最高点。1845 年出口总额达到 60111082 镑;随后在 1846 年下降到 5700 多万镑,1847 年约为 5900 万镑,1848 年约为 5300 万镑,1849 年增加到 6350 万镑,1853 年约为 9900 万镑,1854 年为 9700 万镑,1855 年为 9450 万镑,1856 年约为 11600 万镑,1857 年达到最高点,为 12200 万镑。1858 年出口总额下降到 11600 万镑,但 1859 年增加到 13000 万镑,1860 年约为 13600 万镑,1861 年仅为 12500 万镑(在这里,新的最低点再一次高于以前的最高点),1863 年为 14650 万镑。
当然,在标志市场扩大的进口方面,也可以举出同样的情况;但在这里我们要说的只是生产的规模。〔不言而喻,以上所述,对英国来说,只适用于它实际上占工业垄断地位的时期。但在世界市场还在扩大的时候,以上所述,对于拥有现代大工业的所有国家来说也是适用的。——弗·恩·〕
II. 资本或收入转化为货币,这种货币再转化为借贷资本¶
我们这里考察的货币资本的积累,既不是商业信用活动发生停滞的表现,也不是实际流通手段或再生产当事人的准备资本的节约的表现。
除了这两种情况以外,货币资本的积累,还可以由于金的异乎寻常的流入而发生,例如 1852 年和 1853 年,由于澳大利亚和加利福尼亚新金矿的发现,就发生过这种情况。这种金被存入英格兰银行。存金人由此取去了银行券,但没有把这些银行券直接再存到银行家那里去。因此,流通手段异常地增加了。(魏格林的证词,《银行委员会》,1857 年第 1329 号)银行企图通过把贴现率减低到 2% 的办法,来利用这种存金。积存在银行的金量,在 1853 年的 6 个月内,增加到 2200—2300 万镑。
不言而喻,一切发放贷款的资本家进行的积累,总是直接以货币形式进行的积累,但我们已经看到,产业资本家进行的现实积累,通常要由再生产中的资本本身的各种要素的增加来实现。因此,只是信用事业的发展和货币借贷业务在大银行手中的异常集中,就其本身来说必然会使借贷资本的积累,作为一个和现实积累不同的形式而加速进行。借贷资本的这种迅速发展是现实积累的结果,因为它是再生产过程发展的结果,而构成这种货币资本家的积累源泉的利润,只是从事再生产的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的一种扣除(同时也是对他人储蓄所得的利息的一部分的占有)。借贷资本靠同时牺牲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而进行积累。我们已经看到,在工业周期的各个不利阶段,利息率能够提高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暂时把一些处境特别不好的营业部门的利润全部吞掉。同时,国债券及其他有价证券的价格则会下降。这正是货币资本家大量购进这种贬值的证券的时机,而这种证券的价格,在以后的阶段,很快又恢复并超过它的正常水平。那时,它又被卖掉,因此公众的一部分货币资本就被他们占有了。没有卖出的部分则带来较高的利息,因为它是在降价时买进的。但是,货币资本家赚到的、由他们再转化为资本的全部利润,首先转化为借贷货币资本。因此,借贷货币资本的积累,——它虽然是现实积累的产物,但和现实的积累不同,——甚至在我们只考察货币资本家,银行家等等的时候,就已经表现为这特殊一类资本家进行的积累了。并且,凡是在信用事业随着再生产过程的现实扩大而扩大时,这种积累也都必然跟着增加。
如果利息率低,那么货币资本的这种贬值,主要是由存款人承担,而不是由银行承担。在股份银行发展以前,在英国,全部银行存款的是没有利息的。现在对这些存款也支付利息了,但至少比通常的利息率低 1%。
至于谈到其他各类资本家的货币积累,我们要把投在有息证券上并以这种形式积累的部分撇开不说,只考察其中作为借贷货币资本投入市场的部分。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说到不是作为收入来花费、而是要用于积累、但产业资本家最初还不能在他们自己的营业中利用的那部分利润。这个利润直接存在于商品资本中,构成商品资本价值的一部分,并且和商品资本一起实现为货币。现在,如果这个利润不再转化为商品资本的生产要素(我们先把商人撇开,我们将专门来谈他们),那么,它就必须在货币形式上停留一段时间。甚至在利润率下降的时候,这部分利润的总量也会随着资本本身总量的增加而增加。要作为收入来花费的部分,是会逐渐消费掉的,但在消费以前的那段时间内,它会作为存款,构成银行家的借贷资本。因此,甚至作为收入来花费的利润部分的增加,也表现为借贷资本的逐渐的不断反复的积累。用于积累的另一部分,也是这样。因此,随着信用事业及其组织的发展,甚至收入的增加,即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消费的增加,也表现为借贷资本的积累。并且,一切逐渐消费的收入,例如地租,高级工资,非生产阶级的收入等等,也是这样。它们都在一定时间内采取货币收入的形式,因此可以变为存款,并由此变为借贷资本。一切收入,不论是预定用于消费还是用于积累的,只要它存在于某种货币形式中,它就是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的价值部分,从而是现实积累的表现和结果,但不是生产资本本身。如果一个纺纱业主把他的棉纱换成棉花,但把其中构成收入的部分换成货币,那么他的产业资本的现实存在,就是已经转到织布业主或者例如私人消费者手中的棉纱,而棉纱不管是用于再生产还是用于消费,都既是它包含的资本价值的存在,又是它包含的剩余价值的存在。转化为货币的剩余价值量,取决于棉纱中包含的剩余价值量。但剩余价值一转化为货币,这个货币就只是这个剩余价值的价值存在。而货币作为这种存在,就变成了借贷资本的要素。如果这个货币没有被它的所有者本人贷出,只要它变为存款,它就可以变成借贷资本的要素。但是,要再转化为生产资本,这个货币就必须先达到一定的最低限额。